九二爻陽爻處在下卦之中位,‘包荒,用馮河,不遐遺,朋亡,得尚于中行’,要有包容廣闊的胸懷,能夠徒步渡河,不忽略遠方的事物,不結黨營私,這樣能符合中正之道,受到讚賞,強調在順利的環境中也要秉持公正、寬容等良好品德。
「荒」是「洪荒」的「荒」,又兼有荒野的含義。包是包容。「馮河」,空手涉河。「不遐遺」,不遺忘遠處的人和事。「朋亡」,猶如坤卦的「東北喪朋」。「中行」,猶如說中道而行。二爻具有剛強明達的素質,又乘有中正的品德,與六五君王陰陽相應,匡扶王道,輔佐霸業,是大有作為的忠臣。它雍容大度,能包容荒遠處的百姓,並加以撫育和教誨,使每一個人都各得其所,它又有徒手涉河的果斷而不流於文弱,故說「包荒,用馮河」。在聖賢的心中,從來沒有應該拋棄的人。非「包荒」不足以顯示天地的大慈祥;非「馮河」不足以最示天地的大威怒。雨露與雷霆,寬嚴兼濟,既不拋棄荒遠者,也不私暱親近者。九三具有這樣的德行,光明正大而符合中道,所以說「不遐遺,朋亡,得尚於中行」。有這四種治理泰世方法,所謂「寬則得眾,信則民任,敏則有功,公則眾悅」,確實不失中行的美愁。而其中的要點首先在包容,所以《象傳》以「包荒」二字來概括,以說明它得中行之道而光大事業。其中的旨意太深遠了!
為了把這一爻辭活用於占筮,姑且就開墾的事加以說明。「包荒」,就荒野而說。「用馮河」,指誘導無業的貧民開墾荒地,開道架橋,從事政府的勞役。「不遐遺」,指冒險進入深山這樣的幽僻之地,克服困難,加以開闢。「朋亡,得尚於中行」,指沒有朋比私心,率領眾人共同從事,得到天下一致的敬愛。「包荒」是仁,「馮河」是勇,「不遐遺」是智,「朋亡」是公。具備這四種德行,治天下的力量就有餘。倘若有包容而缺少決斷和制伏,就不是剛柔相濟的人了;遺忘遐遠的人而結覺營私,就會偏倚而失去公正。所以必須包容荒穢而又果斷剛決,不遺遐遠而又不結黨營私,這樣才符合中道。《象傳》「以光大也」,是說胸懷寬廣,有容人的器量。光明才足以觀照,正大才足以包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