六五爻陰爻居於上卦之中位,‘貞疾,恆不死’,守持正道但有疾病,卻長久不會死去,比喻在安逸享樂的環境中,即便有一些小問題,只要秉持正道,也能維持相對穩定的狀態,不會陷入绝境。
「貞疾」即痼疾,指無法痊癒的疾病。上下都耽於逸樂,就是「貞疾」的癥結所在。五爻柔中而居君位,倚重九四;九四陽剛而執掌權柄,眾爻都歸附它。六五柔弱的君王受制於專權的大臣,想豫樂也做不到,戰戰兢兢,心中凜然,常像身體有痼疾一樣,故說「貞疾」。疾是豫的反面,即《尚書.金滕》所說的「王有疾,不豫」。六五雖然陰柔,但是居君位,這是貞;受制於臣下,這是疾。雖然失去了權柄,但是君位沒有丟掉,故稱「恆不死」。《孝經》說:「天子有諍臣七人,雖無道,不失其天下「就是這個意思。太平的日子久了,君王常常耽於逸豫,這樣,不是因為剛暴而失去勢力,就一定因為柔弱而失去權柄。勢力孤單而在上位,權柄卻落到臣下手中,即使不滅亡,國事也會日益敗壞,身為君王的人怎麼可以不戒止呢!《象傳》說「中末亡也」,是由於為六五為九四所通迫,心中就像有病一樣,幸而得中道,所以「末亡」。但說是「未亡」,實際上也幾乎亡了,危險得很啊!六二與六五都貞。貞即不以利益為志願,所以不說豫;但它們貞的因由不同,所以六二得吉,六五得疾。六二本來不屑於順從九四,可以上進就上進,否則就隱退,所以吉;六五以陰爻居陽位,力量不足以制約九四,而心裡卻很疑忌它,所以它的貞適足以為壇。而貞業然為疾,其中的所守卻沒有失去,所以「恆不死」,可見居貞到底還是可以仗恃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