六四爻陰爻處於上卦之下,‘中行,告公從,利用為依遷國’,意思是行為中正,向王公稟告能得到聽從,有利於依此遷移國家。說明在諸如遷都等重大決策上,只要秉持中正之道,得到權威方面的支持,就能夠順利開展,而且依靠增益所帶來的助力,能讓新的環境更有利於事物的發展。
四爻居《巽》體的開始,與初爻相應,與三爻相比。初爻說「利用」,所以四爻也說「利用」;初爻說「為大作」,四爻的「遷國」 就是「大作」一類的事。三爻說「中行」,說「告公」,所以四爻也說「中行告公」,三四爻都在內外卦之交,所以都屬於中行。「告」指三爻,「公」指四爻。以四爻為《益》卦的主爻,三爻要益下,恐怕四爻阻止它,所以報告四爻。所謂「公從」,指四爻聽從三爻。上互卦為《艮》,艮為社稷,下互卦為《坤》,坤為邑國,《震》為奔走,《巽》為進退,都有遷徙之象,故說「遷國」。卦體本來是天地否,否卦的五爻說〝其亡其亡,繫於苞柔」,有國家發生後難的優誌;否卦《象傳》說「儉德辟難」,有遁避的意思。否卦變為益卦,所以利用遷國。《春秋》隱公五年,《左傳》說周朝國都的東遷是為了晉國和鄭國有所依恃,《盤庚》說根據百姓的利益而遷徙,都以遷徙為有益。《象傳》以「益誌」 解釋爻辭,是說四爻聽從而遷徙,四爻的心誌只是要有益於下面。《震》為東方,《巽》為東南,《周易》值商周之際,「遷國」指太公遷到岐地而言。歧地屬於殷商的西南方,也就是《坤》方,這是明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