九四爻陽爻處於上卦之下,‘臀無膚,其行次且。牽羊悔亡,聞言不信’,意思是臀部像是沒有皮膚一樣,走起路來蹣跚緩慢。牽著羊的話悔恨就能消失,但聽到別人的勸告卻不相信。這比喻在決斷的時候猶豫不決,行動就會受到牽制而不順暢,如果能跟隨正確的指引,像牽羊那樣順從,就能避免悔恨,可要是固執己見,不聽他人的勸告,那就會陷入困境之中。
《夬》與《姤》互為反卦。姤卦四爻「臀無膚,其行趑趄」,姤卦九四即《夬》卦的九三,所以爻辭相同。四爻在《坎》體,坎為臀,故有臀象。按照易例,以陽為脊,以陰為膚,四爻本來是陰位,所以「無膚」。並且《夬》卦旁通《剝》卦,剝卦四爻說「剝床以膚」,「無膚」 則已經剝盡了。《夬》卦四爻出了《乾》而進入《兌》,與上爻同體,不無觀望的意思,所以「其行趑趄」,要前行而又後退。《兌》為羊,羊善於觸決。四爻也是羊中的一只,能牽率群羊而行,悔恨就可以消亡。朱子說:在前面牽著羊走,就無法前進,隨在羊的後面才行。四爻隨在九五之後,可以牽著它前進。「聞言不信」,「言」即《象傳》的「孚號」,指大聲疾呼,聲明罪惡,加以討伐,使天下人沒有不知道的。四爻首鼠兩端,「其行趑趄」,不是沒有聽到呼號,只是疑信不定,所以欲行又止,還能說它有耳能聽嗎?《象傳》以「位不當」解釋「趑趄」,是說九四以陽爻居陰位,為明所蔽,故說「位不當」。「聰不明」是解釋「不信」的,指四爻居《兌》卦的初位,與上爻相比。